13

2023

-

04

污水处理生化池细菌死亡原因及防控措施


污水系统运行的时候,生化池里的细菌为什么会死掉呢?此外,我们如何判断细菌已死亡呢?今天带大家剖析一下原因:

一、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条件

微生物受到pH值、温度、盐度、重金属、DO(溶氧值)等的影响。在培育微生物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些条件变化。

1. pH值

当污水系统中pH值小于6或大于9的时候对微生物就有毒害作用,越酸或越碱其毒害作用越大。某些微生物对pH要求极其严格,如厌氧系统中产甲烷菌,其适合pH为6.8~7.2,好氧系统中硝化菌在pH<7时会受到抑制。

2. 温度

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5℃~35℃。当系统中水温<15℃,微生物的活性下降情况明显,其中对于硝化菌影响更为明显。当温度>40℃时,有部分细菌已经开始死亡,>45℃大多数细菌开始失活。

3. 盐度

一般通过市政污水从污泥接种的微生物,其耐盐度0.7%左右,当盐度>1%有明显的抑制或致死的情况。细菌有很强的变异性,在环境慢慢改变,细菌会慢慢适应。有较长时间培养驯化,系统可以慢慢提高盐度来使该系统细菌适应较高的盐度,但其培养时间较长,培养难度较大。

4. 重金属

常见污水中重金属为铜、铬、镍、汞、银、砷等,其主要对菌体的蛋白质产生变异,从而影响菌体生存。当这些重金属含量过高,也会造成细菌死亡,不同的重金属影响细菌的浓度不一样,需依据实际情况而定。

5. DO(溶氧值)

对于好氧细菌,DO<1mg/L细菌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,DO<0.5mg/L好氧细菌受到抑制情况明显或死亡。对于厌氧细菌,DO>0.5mg/L厌氧细菌抑制明显,所以DO控制不好,也会导致细菌死亡或者被抑制。

二、污水系统运行过程中如何避免细菌死亡

1. pH值

控制好进水的pH,一般控制在中性即可,有时候特殊的污水系统中,需要在好氧池内调节pH,控制在7.5~8,有利于硝化菌进行硝化反应。

2. 温度

尽量控制温度在15℃~35℃之间,在北方冬天的时候,需要考虑增温和保温的措施,在水温较低的情况,主要影响的还是硝化菌,可以通过在系统外进行扩培驯化,每日或隔几日给系统中补充硝化菌。当水温高于40度,需要考虑降温的措施。

3. 盐度

盐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慢慢培养驯化使该系统耐盐度提升,也可以投加耐盐度较高的菌种;在进水时通过稀释作用使进水盐度降低也是一种措施;如果尾端有脱盐的设备,可以通过产水稀释原水,经过脱盐设备完成循环。

4. 重金属

对于含有重金属的污水,前段必须有脱除重金属的物化处理,且需要考虑脱除重金属后带来的其他影响,如盐度、pH等问题。

5. DO(溶氧值)

生化系统不同的生化池需要控制的溶解氧在不同范围,好氧池溶解氧最好控制在2~4mg/L之间,缺氧池控制在0.2mg/L左右,厌氧池控制在0.2mg/L以下。控制溶解需要通过检测池内溶解氧,再控制进气量。所以对检测设备的精度有所要求,也需要经常校准。

三、污水系统运行如何判断细菌死亡

1. 显微镜观察

首先细菌个体很小,那么如何判断细菌生存状况呢?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显微镜了,通过镜检,观察原生动物(细菌个体太小一般显微镜很难观察清楚)个数及种类,一些指示性原生动物可以代表污泥处于什么状况下,如观察镜检中出现游仆虫,可以判断污泥停留时间长,一定程度上可以是硝化反应的指示性原生动物。

2. 肉眼观察

若没有显微镜怎么办呢?我们可以从污泥的状况来间接判断细菌是否死亡。如果好氧池污泥出现大量上浮,则一般可能为污泥死亡解絮,其中定会有大量细菌死亡;如果是生物膜法,出现大量的生物膜脱落,则可能是大量细菌死亡,正常生物膜也会更新脱落,但其脱落的量较少。

3. 活性污泥沉降比观察

可以通过活性污泥SV30观察活性污泥的沉降比例判断活性污泥老化情况,根据经验值判断微生物的成活比例,

4. 综合观察

可以通过检测各个环节的数据来判断:如好氧池进出水氨氮值的变化,氨氮去除率明显下降,则可能有大量的硝化菌死亡,也可能是碱度不足等其他原因,所以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
文章来源 | 环保水处理(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出处。如有侵权,请在后台留言,我们会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。)